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何利群:多元一体、文明互鉴——邺城考古发现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2日 17:25    作者:    点击:[]

2023年12月28日上午,应撸一管宅福利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邺城考古队负责人何利群老师做客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90期,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多元一体、文明互鉴——邺城考古发现与探索”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撸一管宅福利高继习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何老师对邺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和考古历程作了简要介绍。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地处冀晋豫鲁四省交界。原隰畇畇,坟衍厈厈,自古农业发达经济富庶,秦汉之后更是成为中原北方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东汉末年以后,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历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198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考古队。通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明确了邺城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收获。何老师主要从文学史地位、多元文化交流、都城遗址和佛教文化等不同角度,对近年来邺城考古的探索发现作了综合介绍。

邺城遗址位置图

一、建安文学发祥地

邺城三台即“金虎台”“铜雀台”和“冰井台”,是曹魏时期出于军事目的建造,同时铜雀台也是曹氏父子召集文人宴饮答赋、恣意抒情的重要地点,也是文姬归汉,“胡茄十八拍”奏响之地。邺城三台作为文学史上邺城的标志性建筑,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铜雀台出土螭首

何利群老师简要介绍了邺城三台遗址的现存情况以及三台遗址范围内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并说明了北齐末年三台改建为大兴圣寺,现存遗物以东魏北齐时期居多。

二、多元文化碰撞地

公元3~6世纪,邺城成为中原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汉、羯、慕容鲜卑、氐、拓跋鲜卑等族先后在此建立政权。各王朝广泛接受中原先进的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同时与西域及朝鲜半岛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文化交流。考古发掘的大量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遗物,如建筑装饰、佛教造像、墓室壁画、随葬器物等均可见邺城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以建筑材料为例,当沟是用于建筑屋脊上两个筒瓦瓦垅之间与正脊、垂脊或戗脊之间的部位。 [1] 邺城地区出土的独特的半圆形人面纹当沟,同时在拓跋鲜卑经营的大同地区和慕容鲜卑聚集的辽宁朝阳地区均有发现,而最近的发现地洛阳为确认该类瓦件的使用者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线索;由三块瓦当形图案合成一块的“大赵万岁”建筑构件与东魏北齐兽面瓦及后世朝鲜半岛和日本各地常见的“鬼瓦”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

当沟     “大赵万岁”瓦件

佛教造像方面,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北魏谭副造像内容丰富,特征鲜明,充分反映出东西方交流的文化现象:主尊身着通肩式佛衣,衣纹厚重,立体感极强,具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而其姿态、佛衣样式和衣纹特征与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及东侧立佛极其相似;背屏弥勒兜率天宫说法图具有龟兹地区早期弥勒图像的特点 [2] ;中亚风格的伎乐形象;“交领窄袖,垂裙皂帽”的鲜卑供养人形象;汉地风格的楼阁建筑;印度覆钵和汉地建筑的初步结合等等,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邺城地区文化交流之盛况。

北魏谭副造像正面 北魏谭副造像背面

除此之外,如青釉器、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胡俑与骆驼、蠕蠕公主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以及邺城出土文物中的祆教文化因素等,所反映出的中原地区与南方、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足以说明邺城成为中古时期东西文明交流、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

三、都城规划肇始地

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历程中,曹魏建造的邺北城以先规划后建设的方式,采用单一宫城制度,在都城建设中实行统一布署,城内建筑严格按照南北干道中轴对称的原则布局,并且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布局,对此后中国古代都城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隋唐长安城成为日本平城京、平安京、韩国新罗王京乃至中亚等城市修建构筑的范本。

而东魏北齐邺南城“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因此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自曹魏邺城至北魏洛阳城,再至东魏北齐邺南城,营造出中古以后整个东亚地区都城规划建造的肇始之地。

东魏北齐都城宫城区平面图

何老师继而简述了2015年后邺城队于邺南城宫城区的工作情况。首先,近年的勘探和发掘确认了宫城的宫院格局;其次,新发现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宫室建筑;并且出土有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何老师主要以东魏北齐宫城区206号大殿基址为例,简述其主要遗迹及相关附属设施。

206号大殿建筑结构示意图

206号大殿面阔约42米,进深35米,面阔七间,每间按面宽5.2米设计。东西连廊连接两侧廊房,均为进深两间。北部有复廊。整个主体建筑为廊道环绕,南侧有东、西两条踏道和卵石铺成莲花图案的甬道。大殿东北部以复廊为界,分为206号大殿东侧廊房的北端和209号大殿东侧廊房的南端,形成曲尺形拐角,其间有一道东西向隔墙。 [3] 206号大殿夯土基槽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东魏时期,以夯土为主;晚期则呈现出北齐时期对原建筑改建、扩建和重修的特征,采用夯土和碎石块分层叠筑的方式,以增强承重力。在206号、209号大殿基址范围内出土各类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件以及础石、铺地石、铭文砖等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器具,极大地丰富了对北朝晚期工艺技术的认知。

同时,何老师对206号大殿西廊房西侧墙体与砖铺散水、209号大殿的概况以及两座大殿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也作了介绍和说明。

四、佛学弘传中兴地

何利群老师简要介绍了邺城佛教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包括赵彭城北朝佛寺、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遗址和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等。

2002-2012年期间,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朱明门外中轴线东侧发现并发掘了一座东魏北齐时期的皇家寺院,该寺院遗址反映出北魏时期流行的以塔为中心的前塔后殿单院式布局,向隋唐以后普遍出现的以佛殿为中心的多院多殿式布局的转变,在中古寺院建筑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该工作为研究北朝时期的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建造技术以及瘗埋制度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核桃园大庄严寺遗址的发掘以中心塔基为重点,通过对塔基中心的解剖,发现有与舍利埋藏相关的遗迹。何老师简要介绍了石函的瘗埋情况。石函通体较为粗糙,函身边缘四角刻有字迹,可辨认有“三”“宝”字样。石函内包含物种类繁多,除大量腐蚀的有机质残迹之外,还有各种质地的管、珠、坠饰、圆形和椭圆形石饰、铜钱、铜饰件及玻璃器残片、钟乳石残段等。石函周边还发现五个青釉罐,内见有“常平五铢”铜钱,以及高纯度的碳酸钙粉末,推测与珍珠、琉璃、砗磲等佛教七宝供养相关。 [4]

石函及附属遗物

2016-2017年期间,邺城考古队就核桃园2号佛殿建筑基址进行发掘,佛殿夯土台基保存较为完好,面阔32,进深24米,面阔七间。南面东西双阶,北面正中单阶,大殿东西两侧偏南端各有一连廊连接东西廊房。

最后,何利群老师简要介绍了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掘和造像修复进展以及邺城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和北朝考古博物馆等相关馆藏的情况。

北吴庄出土北齐造像塔

总的来说,邺城是十六国北朝以来,北方地区继长安、洛阳之后的佛教中心和佛学思想汇聚地,是三百多年来北方佛学的缩影和总结。汤用彤先生有言:“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邺城佛教虽止于周武灭法杨坚毁城,但其佛学精髓深深植根于隋唐以后的地论、华严、法华、净土、禅、律诸宗及三阶教中,在理论和实践中奠定了隋唐佛学宗派的基础。

讲座尾声,何利群老师着重强调了邺城遗址的历史定位高度契合中央强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弘扬传承邺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后的互动环节,何老师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详尽精彩的答复,并由高继习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高继习老师代表全体参会师生对此次精彩充实的讲座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整理:董如珣 审核:高继习、何利群 编辑:孙士美】




[1] 王飞峰:《汉唐时期东亚文化的交流——以人面纹瓦为中心》,《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

[2] 何利群:《邺城遗址出土北魏谭副造像图像考释》,《考古》2020年第5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魏北齐宫城区206号大殿基址及附属遗迹》,《考古》2023年第2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北临漳邺城遗址核桃园一号建筑基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张居中:礼乐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下一条:讲座回顾|徐龙国:汉长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撸一管宅福利-高清免费完整版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